掀桌子了!长城实名举报比亚迪排放超标,比亚迪:检测报告无效!
5月25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就比亚迪秦PLUS DM-i(产品型号:BYD7152WTGHEVC2)、宋PLUS DM-i(产品型号 BYDG47OSTOHEV2)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问题,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并表示将密切关注该案的立案和处理进展。
这一声明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行业以及网友的高度关注,一时间登顶各大平台热搜。针对此事,比亚迪也在25日午间通过官方平台发布声明回应,表示长城汽车声明中所提到的测试车辆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比亚迪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并不能以此作为依据。
那么,长城声明中所提及的常压油箱整车蒸发物排放不达标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要先介绍一个零部件——碳罐。碳罐一般被放置于汽车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由于汽油是一种易挥发液体,常温情况下在油箱内缓慢挥发,导致油箱内经常充满蒸汽,为防止油箱内压力过高,碳罐就起到将油箱内多余的燃油蒸汽吸附到其中的作用,等汽车发动机启动后,碳罐电磁阀适时打开,将吸收的燃油蒸汽重新导入进气歧管,进而参加燃烧。
由于传统油车的发动机经常处于工作状态,因此油箱内的蒸汽气压一般不会很高,碳罐自然回收即可。但对于PHEV车型来说,由于其独特的工作特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运行时间短,理论上来说碳罐无法完全吸收油箱内汽油挥发产生的蒸汽,进而引发污染物挥发至车外,排放超标。
而为了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当下不少PHEV车型都采用高压油箱+FTIV油箱隔离阀的处理方式。简而言之,通过关闭FTIV阀,进而将油箱内蒸发油气全部封存在高压油箱内,仅在车辆需要加油前或油箱内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将阀门打开,把油气释放到碳罐内,确保安全。
从数据来看,一般常压油箱的承压范围4Kpa-7kpa之间,而高压油箱的承压范围在35Kpa-40Kpa之间。同时高压油箱系统也对配套零部件,比如加油盖、加油管路、蒸发管路等提出了更高的耐压要求。
想排放达标,那就一定要用高压油箱,甚至还有部分合资车企使用电控电动主动吸附系统,确保排放污染物在限值之内。当然了,使用常压油箱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钱,高压油箱的成本要远高于常压油箱,有工程师表示最高可省下50%的费用。
如果排放真不达标,怎么办?
一旦长城举报的排放造假事件被立案处理,那么对于比亚迪来说,已经售出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辆汽车,就有可能成为不合格产品,影响所有车主正常上路使用。而且正如上文所说,常压油箱和高压油箱的切换不单单涉及一个油箱本体,其关联零部件或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验证,所以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召回解决。
写在最后
既然长城选择实名举报并发布声明的方式,说明其已经掌握了切实的数据,有了十足的把握才敢公之于众。而比亚迪的声明中仅针对检测方式提出质疑,并未直接回应长城所指,并呼吁中国车企反对不正当竞争,多少也会让人引发联想。那么这件堪比大众排放门的国产品牌大事件最终将如何处理,让我们拭目以待。
#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排放不达标#
关于比亚迪的常压油箱,你可能不知道的这些事
一纸声明,让两家被视为“国货之光”有力竞争者的中国品牌,正式走向了对立面。
近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产品型号:BYD7152WT6HEVC2)、宋PLUS DM-i(产品型号BYD6470ST6HEV2)采用的是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由此引爆热搜。
紧跟其后,比亚迪在官方微信做出了一则没有加盖公章的《声明》,对长城举报的内容进行了不定性的回应,其重点在于称长城汽车购买、保管并安排送往中汽中心(天津)检测的车辆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不能以此作为依据。
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比亚迪的《声明》回应的最后,还顺带呼吁了一下诸如“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相当不易!”、“中国品牌成长至今,也相当不易!”等阐述大局观的话语,也由此引发了众人猜想。
有网友认为,“在这种严肃问题里打感情牌,估计是心虚”,而也有不少人认为,比亚迪此举是顾及到友商的面子,如果直接回应“自己有其他技术,可以满足排放,长城将就此一蹶不振,行业内再无朋友”。
可以说,国内车市自从被新能源车降价、涨价霸占热点之后,也开始步入了真正的技术水平之争。
那么作为这次争端的主角——比亚迪的常压油箱到底靠不靠谱?对于车主用车又会有什么影响?暂且不论二者对错与否,钟叔驾道在与多位行业人士交流后,试图为大家捋一捋其中的门道。
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区别在哪里?
关于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它们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载体——插电混动车型。
通常来说,油箱在正常使用以及加油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油气,如果这部分油气泄露到大气环境中,就会成为VOC排放,不仅可能直接损害人员健康,也会参与光化学反应进一步污染大气。
在燃油车时代,技术人员给出的办法是将油气导入充满活性炭的碳罐中,然后通过利用发动机进气歧管真空度来脱附碳罐内的油气,导入发动机成为燃料,通过发动机的持续工作,将吸附在活性炭中的VOC吸入并充分燃烧,排放合格的尾气,俗称为活性炭脱附。
然而来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里,这种常规工况发生了变化。因为有纯电驱动的形式,如果车主有足够便利的充电条件,完全可以不需要发动机介入——这就使得发动机运行的时间极大地减少甚至完全没有,无法提供足够的脱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车企往往采用高压油箱的方案。相比传统的常压油箱,高压油箱增加了隔离装置,尽可能地将油气封闭在油箱里,极大地降低对发动机脱附能力的需求,满足插混车型的排放要求。
而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国内在售的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确实没有使用高压油箱的方案,而是采用整体控制碳罐系统(常压油箱+截止阀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监管部门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国六排放标准的实际测试环节中,对于常压油箱和高压油箱会采用不同的针对方案。
比如在常压油箱的测试时,预处理最后阶段会安排一段高温行驶,其中车辆要求必须满电状态,这样整个过程发动机没机会起动,碳罐也难以将里面的油气脱附,这一点对于常压油箱而言是非常难处理的,如果没有其他技术手段处理,通常都会蒸发超标。
所以,长城汽车的举报有可能是成立的?且慢,如果只看到这点,那就有些过于小瞧今天的新能源车领导者——比亚迪了。
一纸专利,两极反转?
根据最新消息来看,网上关于比亚迪一项相关专利的爆料,将这场争议引向了更有悬念的方向。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显示,比亚迪在2021年12月21号申请了公布号为CN113815599A的一项专利,该专利为发明专利,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正好与此次争议息息相关。
整个专利公告篇幅较长,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搭载该技术的车型,在车辆处于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在传感器感知到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时,就会将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动模式进行碳罐脱附。
换句话说,即便搭载该技术的混合动力车型长时间在纯电模式下行驶,只要车辆碳罐吸附模型感知到预设值时,就会强制切换为混动模式,像燃油车一样,通过发动机的工作快速处理油气,而且不需要增加额外零部件成本。
这一点在比亚迪相关车型的车主手册里也有注明,根据网络上的一些车主留言,车辆长时间在EV模式下行驶,大约是6天时间,能够感知到车辆会强制启动发动机,让碳罐内的油气实现脱附。
所以,如果从比亚迪的这项专利技术提出的解决方案来看,它确实是可以做到不采用高压油箱,也能解决“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
钟述
抛开商业竞争不谈,从技术角度和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可以确定的是:燃油蒸汽必然产生,而且肯定是插电混动车型的共同烦恼。
而燃油蒸汽在油路中只有两种办法排出——直接排放到大气;或者是经过发动机燃烧后从排气管路排放,经过三元催化等一系列过滤措施,满足排放标准。
从已知信息来看,比亚迪大概是有相关技术解决常压油箱在插电混动车型的应用问题,但更具体的还是看事件后续进展,大家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Ps:大家需要知道的是,高压油箱也不是万能,它也有极限。理论上来说,只要车辆的停放时间够久,高压油箱在突破极限时,也会往空气中排放燃油蒸汽,最环保的办法,就是偶尔还是要开一开车,避免长时间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