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手比亚迪唐DM,有东北的车主分享下冬季用车体验吗?电池耗损怎么样?
今年币圈的真人真事,2022年五月份的某一天朋友跟我说LUNA跌破50美元就直接做空,他自己已经买了十万做空,那天我刚好在外面喝酒喝多了没买,结果市值500多亿美金的LUNA崩盘了,他两天时间赚了一千多万,这百年一遇的机会就被我错过了,到现在我都还懊恼,因为我一般比他买的都要猛!
2020年柳州汽车产量排第几?
2005.6年天天晚上玩游戏挖比特币,一个晚上能挖几个。一共挖了300多个,一分钱没花。后来觉得占带宽影响打游戏就没挖了。钱包地址密码一直留着。2021年的时候去香港找了个地方6万多刀一个,出了半个月才全部出完。
比亚迪投资45亿巴西建厂,有许多人心里不舒服
文章作者:北风雪林
7月6日中汽协联合十六家车企“签署保价承诺书”事件引发太大热议,以至于压过了头一天同样震动汽车产业的“大新闻”。
那就是7月5日,比亚迪官宣与巴西地方政府签署协议,投资45亿人民币,在巴西建设三家新能源车综合工厂,预计2024年下半年投产。
与“承诺书事件”网友“统一骂”的回应不同,“比亚迪巴西建厂”的新闻,网友们的回应“很复杂”。
从大局观来讲,中国新能源车企能够走出国门,驰骋南美洲市场,大家是“开心”的。
可是过去两年,国内几乎每个“二三线”城市,都希望搭上新能源的便车,更是有多个省会城市“期待比亚迪改变城市命运”,如今比亚迪选择投钱到海外,难免有人“心里不舒服”。
每个省份的人,都希望自家有拿得出手的产业和品牌,这种“不舒服情绪”不寒碜。
以上是“部分人心里不舒服”的第一大原因,第二大原因则是我国汽车出口越来越成为“出口支柱产业。”
去年全年汽车出口340万辆,今年更是奔着450万辆而去。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国内生产出口国外,还能创汇,为什么要把出口转成“巴西内销”?这是部分人内心不舒服的第二大原因。
国内许多城市希望比亚迪改变命运可不是“虚言”。西北中心城市西安就是凭借比亚迪,彻底改变了在全国汽车产业的地位。
在我国传统燃油车市场,原本广东依靠广汽和比亚迪,上海依靠上汽,吉林长春依靠一汽,湖北武汉依靠东风,形成的汽车产业格局“稳固了几十年”。
可是随着上海引进特斯拉,比亚迪西安的工厂疯狂爆产能,国内汽车城的格局被根本改变。
今年上半年,吉林联手一汽,湖北联手东风的降价换市场力度都非常大,为什么?
因为我国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的速度远超预期,这些依靠燃油车大厂的省份,在未来汽车产业格局中,有“边缘化”风险。
如今比亚迪要爆产能,选择西安以外的地方投产,这些省会城市当然想争一争,结果没想到比亚迪却将新产能都投到巴西去了。
比亚迪此时选择“押注巴西市场”,我认为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汽车作为大用量的大宗商品,出口确实面临很多短板。
这其中包括“高昂的运费”,一辆车从中国到美国与欧洲的运费,将近1万人民币。
然后是高昂的汽车进口关税,绝大多数国家,都对进口汽车收取高额关税,比如比亚迪准备建厂的巴西,汽车关税高达35%。
另外就是各国受文化审美,现实路况,使用需求的差别,各国的主流汽车都是有差异的,大型市场都需要车企进行“本土化迎合”。
比如德系车在进入我国市场之后往往要改款为“L”,就是国内需要更长的轴距与车身,满足大空间要求。另外中国, 日本,美国同为汽车大国,可是看各国影视剧里,街头汽车的外形都有鲜明差异,这就是各国“审美本地化”的影响。
这些印度都决定了,当一个市场很小的时候,车企可以选择国内生产,小批量出口。可是比亚迪过去两年,全球出口量每年都在翻番,对于海外主流市场,当然选择当地设计,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是最便于扩张占有率的。
比亚迪在巴西设厂的第二个原因,其实和这两天中汽协的“保价承诺书”有关。
在多家汽车协会与财经媒体的“汽车市场半年报”里。都对三月以来多地加大力度的降价促销持“负面看法”,认为大力度价格战对销量的刺激是短暂的,随后导致更多潜在买家持币观望,等待“更大幅度优惠”,从而导致接下来几个月汽车销量低迷,经销商库存积压。
这时候行业巨头一同宣布“价格战结束,未来不会有大幅降价”反而能促使刚需下决心买车。这是中汽协制定“保价承诺书”的思路。
可是为什么一天就被“消费者骂散伙”了?因为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存量市场,谁手里捏着现金,谁是大爷!
“保价承诺书”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东西,当然一天都撑不住。
可是国内车企如何度过这个国内市场的“内卷周期”呢?比亚迪的巴西建厂其实就是一个出路。
当年欧美日韩的汽车市场几乎饱和,陷入存量搏杀,正是中国市场的异军突起,让全世界车商涌入,正是中国市场持续几十年的繁荣,延续了欧美日燃油车巨头的几十年辉煌。
如今汽车市场进入新能源变轨时代,当今世界,再也没有“三十年前中国”那样持续爆发的市场。
可是现阶段全世界新能源车的竞争也没有三十年前那么成熟白热化,要避开中国市场的内卷和存量搏杀,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企出海就是破局之道。
第三个原因,是巴西像极了“三十年前的中国”。
新能源车企明确了“出海是最佳出路”后,选择哪个国家就很有讲究了。
印度同样有14亿人口,而且最近几年经济增长率比较亮眼,那么印度投资车企是不是最好选择呢?
大家看看小米在印度苦心经营五年,当了五年的行业龙头后,五年利润被一次抢光的下场,估计就没有车企敢去大力度重资产投资了。
这时候,两亿多人口,同为金砖国家,同为新兴经济体的巴西就进入我国视野。
在巴西,一辆咱们国内十万出头的卡罗拉,卖到24万,一辆RAV4,卖到45万起步。
一辆中国新能源比亚迪唐EV,卖到70多万。
整个巴西市场,像极了上个世纪,一辆普桑就能卖国人20多万的中国市场。
正是当年那样的中国市场,才让各国车企巨头削尖脑袋冲进来,而我国当年还有“必须合资生产,外资股份占比限制”等要求。
直到2018年特斯拉落户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纯外资控股造车企业”。
如今的巴西,汽车市场的定价以及需求,像极了上世纪90年代的我们,而偏偏,巴西还没有“外资车企必须合资,并且股份受限”的规定,比亚迪在巴西建厂,获得的优厚待遇就和特斯拉在我国落户,上海给的优厚待遇差不多。
面对巴西这个像“中国三十年前”的市场,还在国内生产像巴西高价零星出口肯定是不行的,要在这个市场占据“高端美誉度”,还是要先一步进入布局。
第四个原因,则是比亚迪在巴西投资的工厂可以“一鱼多吃”,“曲线赴美”。
这次比亚迪在巴西投资三个工厂,不是同类型工厂,而是一个“商用大巴”工厂,这是比亚迪海外出口的主力市场。
然后是一个比亚迪过去很少海外投资的“乘用车工厂”。第三家工厂,则是比亚迪自主研发,资助配套的电池工厂。
所以三家工厂,是全方位产品,与主要供应链的综合布局。比亚迪这次在巴西建厂选择的地区也大出行业预料之外。
因为巴西的人口和经济重镇都集中在西南方,如果比亚迪投资巴西的西南区域,相当于开拓巴西的“北上广地区”。
如今比亚迪三家工厂,都建在巴西东北部地区,这里经济比较贫瘠,当然人力成本也会低一些,所以许多人说比亚迪在巴西复制国内的“西安模式”。
两者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比亚迪布局西安,也是看重生产的车辆不仅可以供应国内,而且沿着中欧班列像欧洲出口也方便。
比亚迪在巴西东南部设厂,除了能够供应巴西本土车辆,这里的港口到美国的航线也非常方便。
因此比亚迪在巴西东北部建厂,初期瞄准巴西的新兴市场,未来如果美国对我国新能源车也像芯片那样下死手,那么从巴西进入美国市场,也是一种“曲线变通”,这就和马斯克的特斯拉选择到墨西哥建厂是一个道理。
综合这四大原因考量,比亚迪到巴西投资建厂,都发挥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这是未来全球竞争必走的步骤,真的没啥“不舒服”的。
更何况,巴西还有一个特质,被称为“日本人的第二故乡”。巴西的许多产业和赚钱机会,都被日本人把持。
比亚迪强势进入巴西东北部,使出咱们传统的“农村包围城市”技能,最终抢的,还是日本鬼子的蛋糕!
结果出炉,吉林第一
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哪个省份发展势头最好?
成绩单出来了。截至4月26日,29个省份公布了今年首季度的经济数据。从GDP增速上看,17个省份达到或者超过5.3%的全国平均水平,12个省份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引人瞩目的是,吉林省以6.5%的增速,位列已公布数据的省份第一。
吉林蜕变,让人惊叹,引发讨论。
松花江生态旅游风景区/图源:悠游吉林
让人更加惊叹的是,吉林乃至整个东北重新焕发的创造力已然发生。
2023年第一季度,吉林省GDP增速达8.2%,在全国位列第一,接近全国平均增速的两倍。不止吉林,东三省的增速集体跑赢了全国平均水平4.5%。而距离上一次跑赢大盘的2012年,东北等待了十几年之久。
当然,GDP已不是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但它仍是面镜子,映射发展的趋势与态势,映射出吉林要振兴、要发展、要开放的决心与反击。
双向奔赴中的“吉林效率”
高增速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产业发展势头的向好。再进一步讲,是人的思维观念的转变,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去年下半年,吉林主要领导带队,全省上上下下以马不停蹄的出差状态,先后奔赴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等多地考察学习。奔赴的重点显然不是单纯联络感情,而是邀请各地企业家深入吉林,觅商机、落项目。
满满的行程,成果怎么样呢?
据吉林省商务厅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省资金到位项目462个,到位资金同比增长41.9%。2020年至2023年,省级重大活动共签约合同项目976个,已履约开工项目444个,其中,今年一季度新履约开工项目53个。
吉林的汽车工厂/图源:网信吉林
问题是,招的是什么产业?什么火就招什么吗?
经济发展,向来不能靠风口跑马圈地。毫无根基与积累的野蛮生长,一旦市场遇冷了,便会沦为一地鸡毛。
区域经济发展,更不能想当然,一定要立足本地,实事求是地自问:为什么做?有什么条件做?能不能做好?
基于可落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吉林首先选择了进一步扩大本土优势产业。最典型的,显然是汽车。
以中国一汽为例,在过去两三年里,一汽分别与宁德时代、比亚迪成立电池合资公司。
吉林的汽车工厂/图源:吉林新闻联播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毫无疑问是今天的“超级企业”。一家超级企业的签约和落地,意味着它们比普通企业更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催生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不仅能帮助拥有无限可能的中小企业生长,同时还能产生巨大的技术、知识的外溢效应,大大降低生态系统内的壁垒和成本。
当然,这不是吉林一厢情愿的结果,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比如王传福在过去几年里曾多次“北上”一汽。背后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推手是,克服季节温度对动力电池的影响,以解决新能源车在北方地区普及慢、用车难的问题。
反过来讲,像比亚迪这样的超级企业,能够下定决心,投入超百亿,进入吉林与一汽携手干大事,其实是瞄准了北方地区新能源车市场的空白地带。
方向找准,持之以恒,后劲就会逐渐显现。数据显示,吉林新能源汽车在今年一季度的产量大增43.6%,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
工人们正在制作零件/图源:吉林新闻联播
除了汽车,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自然有着扎实的工业基础,多年来持续投资发展的强项产业,光电、医药等产业均在这一刻厚积薄发。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在整个工业投资领域,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一批项目汇聚成一个增长极。通过促进产业及其供应链发展,“吉林效率”正在起作用。
凭借地理便利、资源优势、营商改善、要素释放,“投资不过山海关”演进为“山海关不住,投资再放彩”的态势,时代在加码东北。
人,去哪里找
规划有了,资金来了,工厂建了,但是,人去哪里找?
这个问题放在其他地区,有些多余。毕竟人才的回归与产业的升级,是同频共振的。然而,对于像东北这样,曾在计划经济时代用大量资源堆积起来的区域来说,人口的流出,是它们在后工业化浪潮中不得不直面的严峻考验。
“到处都是东北人,唯独东北没有人。”一句流行的玩笑话,勾勒出东北社会运转方式及地方社会心理滞后于时代的轮廓。
东北的发展困难有些猝不及防,又充满了某种结构性的必然。地域性产业萎缩,逼迫着本地人选择性背井离乡,到其他城市发展。据统计,2013年—2022年这十年间,相比其他地区,东北的人口下降最为严重,黑龙江下降567万,吉林下降320万,辽宁下降168万。
2024年2月5日,吉人回乡创业就业合作发展座谈会现场/图源:新华社王帆 摄
但在2023年,吉林人口迎来13年首次止跌回升,净流入达4.3万人。
这为吉林的振兴埋下伏笔。
要知道,振兴的关键在人,而人口迁徙则是有迹可循的。
其一,得益于吉林对人才的渴求由来已久。“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举措不断推出,今年4月23日,吉林公布了一个“加强版”的“长白英才计划”。该计划是将过去5项原省级人才计划进行优化整合,成为未来吉林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的重要载体。
其二,在某种程度上,全国其他城市的生活成本在增加,相比之下,回到吉林的吉林人几乎等于拥有了“人生赢家”的标配:事业能扎根,父母在身边,孩子有照应,这不止是拥有房子车子可比的。
其三,返流的不止是单个的人,其他地区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也在吉林流转。尤其是那些在电商产业、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中,被“请回来”的“人生赢家”,所谓“一半网红是东北人”,他们是自带流量的。
东方甄选的“吉林之行”
一个插曲是,因一名小编的回复而激起千层浪的“董宇辉与小作文事件”,便起源于2023年12月份东方甄选收官的“吉林之行”。
就在大众热烈追逐商业故事与事故的背后,是吉林对消费者心智的成功捕获。在为期三天的东方甄选吉林专场直播带货里,吉林好物销售超过110万单,包括吉林小町香米、东北冻梨、酸菜丝、皓月牛腩等产品,创下东方甄选自营产品三天1.55亿元的成绩,再次打破纪录。
东方甄选还启动了文旅直播,近500万全国网友围观“泼水成冰”等吉林冰雪特色旅游,纷纷留言要去皑皑长白山看看。
可能大多数人不会忘记,去年爆火的“尔滨与南方小土豆”,事实上,吉林的成绩更好,位居东北三省第一——全省接待了国内游客3.1亿人次、旅游收入5277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对外开放,东北革新
提及电商,吉林的魅力还在释放。去年,吉林省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53.2亿元,增长88.9%,高于全国73.3个百分点。
跨境电商的增长,是当下吉林对外贸易的一个截面。若将时间拉长,可以看到一个变化:
2010年中俄贸易额达554亿美元。
2020年中俄贸易额达1077亿美元。
2021年中俄贸易额达1468亿美元。
2022年中俄贸易额达1902亿美元。
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1亿美元。
从地理上看,东北毗邻俄罗斯,是中俄贸易最大的受益者和推动者。2023年全年,在对俄进出口增长上,黑龙江增长13.5%,辽宁增长53%,吉林大增71.5%,有力稳住了东北的外贸形势。
2024年4月23日,吉林省延边州外贸合作服务仓揭牌仪式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举行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到东北,作出重要部署,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指出方向。去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顶层设计为东北的发展擘画蓝图,推动东北迎接新的重大机遇。
其中,一个隐藏的机遇渐渐浮现眼前——在国际大变局和中国“双循环”的背景下,北方地区有机会成为开放高地,东北则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吉林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拥有1430多公里边境线,是“一带一路”向北开放重要节点。
开放的力度是空前的。比如,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公告,自2023年6月1日起,在原有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
海参崴港参与到中国贸易体系中,是中俄边界线上展现出的新生机,很显然被吉林看到了。
长春远达铁路综合货场,中欧班列装载中/图源:凤凰网
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在去年10月就明确提出两点:第一,支持中国一汽、中车长客等重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推动省外贸规模持续壮大、质效同步提升;第二,紧紧抓住中俄“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重大契机,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
对吉林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更是一种责任——推动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建立不同层面的合作机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边是尊重繁华的有序落幕,一边是重塑辉煌的不屈不饶,前者是勇气,后者是志气,无论勇气还是志气,都是东北人的精神财富。
站在新时代,可以预见,这片黑土地的振兴之路,将在动真章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越走越宽广。
来源:南风窗微信公众号
比亚迪加速刀片电池外供,与一汽集团合资工厂投产
界面新闻记者 | 庄键
界面新闻编辑 |
历时两年建设,比亚迪(002594.SZ)与一汽集团的合资动力电池工厂宣告投产。
2月4日,弗迪电池官微发布消息称,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一汽弗迪)动力电池一期项目于2月2日正式投产。
弗迪电池为比亚迪全资子公司。一汽弗迪由弗迪电池与一汽集团合资设立,弗迪电池持股51%,一汽集团持股49%。
弗迪电池的业务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类3C电池,生产基地覆盖广东、青海等16个省份。官网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该公司员工总数超过16万人。
根据弗迪电池此前发布的信息,一汽弗迪电池生产基地于2022年2月正式开工,总投资135亿元,工厂地处吉林省长春市。
一汽弗迪总规划产能45 GWh,首期建设15 GWh,是东北地区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基地将生产比亚迪刀片电池,首批产品搭载于一汽集团旗下红旗品牌的新款纯电动汽车。
去年全年,红旗品牌新能源零售销量突破8.5万辆,同比增长135%,目前该品牌已有包括E-QM5在内的量产车型搭载了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是弗迪电池2020年推出的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因其外形类似刀片而得名。通过高度集成化和减少结构件的方式,刀片电池大幅提升空间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使得所搭载车辆最高可达到700公里的续航里程。比亚迪全系纯电动车型目前均已使用刀片电池。
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是目前动力电池的两种主要技术路线,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正极材料不同。比亚迪主攻磷酸铁锂电池技术。
弗迪电池称,一汽弗迪动力电池工厂全部投产后,可为近60万辆新能汽车配套刀片电池。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年,比亚迪在国内的动力电池装车量105.48 GWh,较2022年增长超五成,排名国内第二位。其市占率为27.21%,较前一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排名首位的宁德时代市占率为43.11%,较2022年下降超5个百分点。
与宁德时代向汽车厂商外供动力电池不同,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主要供应于自产新能源汽车。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的统计,其用于自供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约为94.8%。
比亚迪也在推动其动力电池的外供,国内客户目前包括中国一汽、一汽丰田、长安汽车等。
去年,比亚迪动力电池在中国一汽的装机量为2.42 GWh,占比亚迪总装机规模的2%左右,是国内供货规模最大的整车客户。
在海外市场方面,特斯拉此前也多次传出与比亚迪展开动力电池业务合作。时任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在2022年年中的一段受访视频中透露,比亚迪即将为特斯拉供应电池。但比亚迪和特斯拉官方始终未对动力电池供应事宜作出明确回应。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和特斯拉是直接竞争对手。去年四季度,比亚迪纯电动车型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纯电动车制造商。两家公司去年四季度的纯电动车型销量分别为52.64万辆和48.45万辆。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以及规模优势和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比亚迪预计2023年净利润为290亿元-310亿元,同比增幅最高达到约86%。